下載億題庫APP
聯系電話:400-660-1360
請謹慎保管和記憶你的密碼,以免泄露和丟失
請謹慎保管和記憶你的密碼,以免泄露和丟失
2019年MBA考試《寫作》考試共2題,分為論證有效性分析和論說文。小編為您整理精選模擬習題10道,附答案解析,供您考前自測提升!
1、根據下述材料,寫一篇700字左右的論說文,題目自擬。
這個世界,上至民族、國家,下至企業、個人,都需要“精神”的力量,這些“精神”是我們的寶貴財富。無論是“長征精神”、還是“女排精神”,每種“精神”都歷久彌新,給人以方向、鼓舞、指引。【論說文】
答案解析:圍繞精神寫作,不宜只寫一個精神,應寫精神本身。可以是發揚精神或繼承精神,精神不可失等。精神作為一個總體概念。
2、分析下述論證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選擇若干要點,寫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對該論證的有效性進行分析和評論。(論證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點是:概念特別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準確并前后一致,有無各種明顯的邏輯錯誤,論證的論據是否成立并支持結論,結論成立的條件是否充分等等。)
日前,多地密集出臺高考改革方案,有不少省市拿英語開刀。但一個數萬人的在線調查顯示,竟然有七成網友支持“數學滾出高考”,看來許多人厭惡數學甚于英語。
為什么數學應該滾出高考?因為初高中學的那些數學幾乎沒什么用。大多數人工作后基本不用數學,用也不過僅限于加減乘除四則運算的范圍。中學生花大量的時間學習立體幾何的公理與證明,添輔助線的特殊技巧,橢圓、雙曲線與拋物線的表達式,微積分……犧牲了多少腦細胞,浪費了多少青春。為什么要學這些以后根本用不上的東西?
當然有人說,學數學能夠訓練我們的邏輯思維呀。但不學數學難道就不能掌握邏輯思維了嗎?有心掌握邏輯思維的人,學點邏輯學就夠了。何況大部分工作是重復性、事務性的工作,第一對數學基本沒有要求,第二對邏輯思維基本無特殊要求,能夠按照上級的指示或規定的流程去做就行了。在這個意義上,讓中學生普遍學那么高深的數學根本沒有必要,他們完全可以學習對以后工作更有用的課程,比如禮儀呀、駕駛呀等等。
其實,學數學只是考試的需要而已。但正是遴選的考慮導致了數學教育的異化。不就是要確定哪些人有資格上大學,哪些人沒資格嗎?為了把大家的差距拉開,就加大課程的難度。這就把所有中學生都卷進來了。須知,以后真正會走上學術道路的是少數,大部分人是常人,從事一份通常的工作,中學課程就得為這個服務,而不是異化成為了高考?!菊撟C有效性分析】
答案解析:
參考范文:
《數學真該退出高考嗎》
3、 自然界有一種鳥,它能夠飛越太平洋。你也許想不到,小鳥能成功飛越太平洋,靠的就是一截小樹枝。在飛行中,這種小鳥把樹枝銜在嘴里,累了就把樹枝扔到水面上,然后飛落到樹枝上休息一會兒,餓了就站在樹枝上捕魚。就這樣,它成功飛越了太平洋?!菊撜f文】
答案解析:題干總體的兩種二而一的邏輯思路:
1·思路一:小鳥——太平洋——靠一截小樹枝。
2·思路二:看起來很困難——實際卻很簡單——靠一截小樹枝。
題干的關鍵信息:題干最關鍵的一句話:
小鳥能成功飛越太平洋,靠的就是一截小樹枝。
最好的立意(4點)
1.君子善假于物,成功就很簡單。
2.善于借助外力獲取成功。
3.小工具,大用處。
4.成功需要找準方法。
參考范文:
4、分析下列論證中存在的缺陷與漏洞,選擇若干要點,對該論證的有效性進行分析和評述。
甲:乙方認為吸收了外來文化,中國人就失去了民族底蘊,在座的各位多少人西裝革履,就都失去了民族底蘊了嗎?
乙:甲方要外來文化,但是我們更要自主獨立。我請問對方辯友,如果外來文化是要毀滅我們民族文化的自主和獨立的基礎,你要不要?
甲:對方辯友說得好,為什么要外來文化呢?正是因為它對于我們民族文化利大于弊??!
乙:對方辯友,你搞錯了。縱觀歷史,文化在推行的過程中往往是強制的,甚至是敵對的。對方辯友,你的利又在何處?
甲:我終于看清楚對方辯友的邏輯了,對方辯友說人不需要吃飯,因為如果你把世界上所有的糧食都吃下去了或者你用鼻子吃飯,那就必定是有弊無利了。
乙:接受外來文化果然就如你所說的是一頓美餐嗎?你們怎么能對當今世界頻繁的文化沖突視而不見呢。比如說吧,我們中國人講究“一日夫妻百日恩”。外國人講究什么呢?“露水夫妻一夜情”啊。如果引進這樣的文化,中國的離婚率能不上升嗎?
甲:要談外來文化,還是讓我們來看看離我們最近的日本的文化。日本文化中的漢字漢音,書道茶道,哪一個不是從中國文化演進的?到現在,到底有沒有日本民族的特色,更不要說片假名和平假名了。
乙:外來文化果然就是十全十美嗎?想想看,中國人講究“遠親不如近鄰”,而外國文化一來呢?在鋼筋水泥的叢林里,東一道鐵門,西一道鐵門,探親搞得像探監一樣?!菊撟C有效性分析】
答案解析:論證結構分析
[1657201703161-image/009.jpg]
論證關系分析
論證一:即使西裝革履,也沒有失去民族底蘊→外來文化利大于弊
①“在座的一些人”是否就能代表全部中國人?“西裝革履”也只是文化符號之一,這里顯然有以偏概全的嫌疑。
②即便民族文化并沒有因為穿西裝而喪失或有任何的減弱,但是,這樣的推理只能說明外來文化對我們民族文化沒有什么壞處,也即“無弊”,但是,“利”究竟在何處以及“利”究竟有多大并沒有提到。
論證二:外來文化毀滅民族文化的自主和獨立的基礎→外來文化弊大于利
①外來文化和本民族文化的關系不僅只有對立,也有相互促進的雙贏關系。乙方只看到了一種極端而且少見的斗爭關系,然后在此基礎上得出一個普遍性的結論“外來文化對民族文化的發展弊大于利”,這顯然有非黑即白的嫌疑。
②吸收外來文化,取長補短,使之與民族文化融合,反而有可能促進民族文化發展得更好、兼容并蓄,進而鞏固發展民族文化的基礎,而不是失去民族文化的自主和獨立。
論證三:文化在推行過程中往往是強制的→外來文化弊大于利
①乙方論證的缺陷是混淆了“文化推行或傳播的方式”的問題與“文化本身”的利弊。文化推行的方式是文化傳播的方式,與文化本身是否有利沒有直接的關系。推行過程中往往是強制的說明文化的傳播方式存在弊端,但不能說明文化本身是存在弊端的,二者不能等同。
②文化推行過程是強制的,但是如果它推行的內容深受歡迎,符合該國的國情,能夠促使本民族文化更快地融合,促進該國的發展,就可以得出外來文化利大于弊。
論證四:外來文化導致離婚率上升→外來文化弊大于利
婚姻觀念只是文化觀念的一個方面,就算這個方面有沖突,也不能因此就說明各種不同的文化在總體上或本質上就是沖突的。除了婚姻觀念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文化和價值觀念,而這些觀念很可能在各個民族文化中還有很多共通的東西。
論證五:日本吸收中國文化后仍具民族特色→外來文化利大于弊
日本民族接受中國文化之后,其文化仍然有日本民族的特色,并非就意味著中國文化對日本文化是利大于弊的,因為有“特色”并不等于有“好處”。就算中國文化對日本民族的文化發展是利大于弊的,也不能因此就得出普遍性的結論,認為所有的外來文化對任何別的民族的文化發展都是利大于弊的。
論證六:吸收外來文化→鄰里關系疏遠→外來文化弊大于利
①鄰里關系變得疏遠可能是由多方面因素導致的,例如我國城市化進程速度快,越來越多的人住進城市的高樓大廈,而非過去門對門的四合院等,由于住房的原因導致現代人見面的機會較少,才使得鄰里關系變得疏遠。
②就算鄰里關系的疏遠和現代中國的某種自閉和外來文化有關,但這只能說明外來文化有某些缺點、某些弊端,并不意味著外來文化弊大于利。
5、分析下列論證中存在的缺陷與漏洞,選擇若干要點,對該論證的有效性進行分析和評述。
在2008年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中,“網絡民意”又一次成為耀眼的關鍵詞。這說明“網絡民意”才是最需要關注的民意?!叭A南虎事件”等一系列重大社會問題的解決,無不和“網絡民意”的表達脫離不了關系。越來越多的官員在重視“網絡民意”,這也是“網絡民意”最能代表民意的關鍵所在。作為一個新的媒體,網絡所覆蓋的讀者面,是任何傳統媒體都無法比擬的。對于一份報紙,上百萬的發行量就是一個了不起的數字了,而網絡中一個熱門帖子的點擊率就可能超過它。因此對傳統媒體中所謂主流的民意都不應該進行過多地考慮。網民作為一個特定的、意見接近的群體,這些人并不是“烏合之眾”。能夠上網的人,都有較高的學歷,那么他們也會有較高的素質去表達真實的民意。從傳媒學和政治學的專業立場來說,就應該尊重所有群體的言論自由,維護所有的公共言論平臺。在這個意義上,追問網絡民意的真實性可能會有一種危險,就是忽視個體聲音。只要發言人是真實存在的,他的意見就是真實的,就應該受到重視?!菊撟C有效性分析】
答案解析:論證結構分析
[1657201703161-image/016.jpg]
論證關系分析
論證一:“網絡民意”成為耀眼的關鍵詞→“網絡民意”是最需要關注的民意
①“網絡民意”又一次成為耀眼的關鍵詞并不能說明“網絡民意”才是最需要關注的民意。隨著計算機的廣泛應用,越來越多的網絡新詞相繼產生,“網絡民意”亦是如此,但認為其是最需要關注的民意是站不住腳的。
②“網絡民意”只有符合多數人的心聲,表達大多數人的意愿,得到人民支持和擁護,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才是最需要關注的民意。
③“網絡民意”成為耀眼的關鍵詞,許多網民在網上發表評論,但也可能會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以此發表不真實的言論,甚至詆毀某人、某事件甚至于社會,這些情況反而會破壞網絡民意的真實性。
論證二:“華南虎事件”問題的解決→與“網絡民意”的表達有關
“華南虎事件”只是一個獨特的事件,不能由此得出與“網絡民意”的表達脫不了關系。
論證三:越來越多的官員重視“網絡民意”→“網絡民意”最能代表民意
①是否讓網絡民意成為最具代表性的民意取決于多個方面,例如網絡受眾面廣,網絡民意比較客觀公正,真實性高,這些都具備才能充分說明網絡民意最能代表民意。
②越來越多的官員在重視網絡民意,說明網絡民意為官員了解民意、民情增加了一個途徑,但是不代表大部分人都上網并在網上發表言論,比如:有些貧困山區的人們無法上網,那么從何處了解他們的意見呢?
論證四:網絡所覆蓋的讀者面是任何傳統媒體都無法比擬的→對傳統媒體中所謂主流的民意都不應該進行過多地考慮
網絡所覆蓋的讀者面是任何傳統媒體都無法比擬的,并不能推出對傳統媒體中所謂主流的民意都不應該進行過多地考慮這一結論。不同媒體面對不同的讀者,代表了不同的“民意”。
論證五:能夠上網的人都有較高的學歷→有較高的素質去表達真實的民意
①該論證顯然是強拉因果?!案邔W歷”和“高素質”間沒有必然聯系。能否表達真實民意和個人的學歷并不息息相關。高學歷犯罪的事件也屢見不鮮。
②有較高的素質去表達真實的民意可能不是由于上網的人有較高的學歷,而是因為表達民意的人本著客觀、真實的態度,即使沒有較高的學歷,也能表達真實的民意。
③許多具有高學歷的網民受社會負面人物、負面新聞報道的影響,往往在網上發表消極的甚至是威脅社會安定團結的言論,這些人不具有較高的素質,也沒有表達出真實的民意。
論證六:發言人真實存在→意見真實并應受到重視
①發言人的意見有一定意義和價值,能客觀體現民情民意,為改善民生提供了寶貴的建議,能夠反映群眾心聲,才會受到重視。
②發言人真實存在不代表他的意見就是真實的,就應該受到重視。發言人的意見具有主觀性,能否受到重視是根據發言人的意見是否具有價值決定的,即使真實可靠,但是沒有價值,依然不會受到重視。
6、分析下列論證中存在的缺陷與漏洞,選擇若干要點,對該論證的有效性進行分析和評述。
豐盛煙草公司開發了一種新產品——公益香煙。這種香煙的一端有一個探頭,點燃后外側不冒煙,吸煙者最終將煙全部吸入自己體內,不會造成別人被動吸煙。因而,特別適合于公共場所或者各種會議期間使用。該公司通過調查發現近期各種會議和公共場所吸煙者比例在不斷上升?!肮嫦銦煛钡陌l明恰好滿足了市場需求,而且在煙草生產技術上有重大突破,使尼古丁含量大大降低,售價僅比一般香煙高20%,如果將該煙的市場定位于25歲以上受過良好教育的文雅吸煙者,那么,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適應并喜歡該煙的口味。因此,公司決策者認為,“公益香煙”的市場需求強勁,最終會成為香煙行業的主導品牌,為公司帶來豐厚的利潤。【論證有效性分析】
答案解析:論證結構分析
[1657201703161-image/018.jpg]
論證關系分析
論證一:吸煙者最終將煙全部吸入自己體內,不會造成別人被動吸煙→適合于公共場所或者各種會議期間使用
①決策者未能就新產品的設計是否滿足市場需求給與足夠的說明。新產品的設計使香煙點燃后外側不冒煙,吸煙者最終將煙全部吸入自己體內。香煙點燃后外側不冒煙是否符合消費者需求有待商榷。因此,該論證是欠妥當的。
②即使吸煙者最終將煙全部吸人自己體內,但是他呼出的煙有可能對周圍人的影響很大,會遭到眾人反對,也會損害自己的形象,因此,并非適合于公共場所或者各種會議期間使用。
論證二:近期各種會議和公共場所吸煙者比例在不斷上升→“公益香煙”的發明滿足了市場需求
①判斷“公益香煙”的發明恰好滿足了市場需求有多種因素,例如:“公益香煙”正是消費者青睞的產品、其質量好、價格適中等,而近期各種會議和公共場所吸煙者比例在不斷上升只是其中的一個判斷標準,僅憑它是不足夠的。
②近期各種會議和公共場所吸煙者比例在不斷上升,這并不能成為“公益香煙”需求上升的充分理由。因為在會議和公共場所通常都有專門的吸煙室,他們吸的煙不一定是“公益香煙”。同時眼前這類吸煙者比例的不斷上升并不等于長期也上升,因此,“公益香煙”的發明未必恰好滿足市場需求。
論證三:將該煙的市場定位于25歲以上受過良好教育的文雅吸煙者→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適應并喜歡該煙的口味
①越來越多的人適應并喜歡該煙的口味取決于多種因素,比如,該煙物美價廉、正好滿足了自己的需求等,而將煙的市場定位于25歲以上受過良好教育的文雅吸煙者明顯條件不充分。
②公益香煙的尼古丁含量大大降低,并不能說明比其他煙低,因為不知道它原來的含量。售價僅比一般香煙高20%,這也是一個很高的價格。即使市場定位于25歲以上受過良好教育的文雅吸煙者,但是他們由于各種原因,比如:價格不在自己的承受范圍內等,就不一定會購買,那么,未必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適應并喜歡該煙的口味。
論證四:“公益香煙”的市場需求強勁→會成為香煙行業的主導品牌,為公司帶來豐厚的利潤
①要想成為香煙行業的主導品牌,為公司帶來豐厚的利潤,除了市場需求大外,還需產品的質量比較好、價格便宜,得到消費者認可,銷售額遠遠大于費用等。
②即便一類產品需求強勁,但可能只是機遇好,未必能成為主導品牌,因為品牌的形成涉及產品的質量、價格、宣傳、長期積累以及品牌文化。同時主導品牌未必能帶來豐厚的利潤,因為不知道它相應的費用。如果費用等于或大于收入,那么未必會帶來豐厚的利潤。
7、分析下述材料,準確審題立意。
一位科學家結合自己所學專業和人生總結出這樣的話:“做功不同,決定人生拋物線高度的迥異?!薄菊撜f文】
答案解析:分析提示
從所給名言我們可以概括出關鍵句:“做功不同,決定人生拋物線高度的迥異”。關鍵詞語為“做功”和“高度”,在立意時,只要搞清二者的關系,就很容易得出恰當的立意。
做功可以理解為“付出”“耕耘”等,“高度”可以理解為“收獲”“精神境界”等。順著這個思路,就可以理解為“付出越多,收獲越大”。
相同的功,如果選擇做功的角度不同,高度也會不一樣。這就會派生出我們在做一件事時首先要選擇一個正確的方法。倘若方法不對,付出越多,收獲越小,付出和收獲將不成正比,甚或產生南轅北轍的后果。
參考范文一:
8、根據下述材料,寫一篇700字左右的論說文,題目自擬。
你可以靠思想上的隔音器隔絕喧鬧聲。——羅斯
理智的人使自己適應這個世界;不理智的人卻硬要世界適應自己?!挷{【論說文】
答案解析:參考范文一:
9、根據下述材料,寫一篇700字左右的論說文,題目自擬。
下面是中央電視臺經常播出的一則公益廣告。
有時候,文明離我們只不過是10厘米的距離;有時候,也許只是幾厘米的寬度;也有時候,可能只是一張紙的厚度。我相信,其實文明就在我們心中,我們會在生活中不經意地流露著。有時候,多一個手勢,對別人來說就是多一份體諒;有時候,多一點耐心的等待,對別人來說就是一種關愛;有時候,多一點分享,對別人來說就是多一分溫暖。【論說文】
答案解析:參考范文一:
10、根據下述材料,寫一篇700字左右的論說文,題目自擬。
梭羅說:“一個人越是有許多事情能夠放得下,他就越是富有。”生活中,有人認為,放下是一種智慧,是一種境界;也有人認為,不放下是一種堅守,是一種精神。【論說文】
答案解析:參考范文一:
2020-05-15
2020-05-15
2020-05-15
2020-05-15
2020-05-15
微信掃碼關注公眾號
獲取更多考試熱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