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億題庫APP
聯系電話:400-660-1360
請謹慎保管和記憶你的密碼,以免泄露和丟失
請謹慎保管和記憶你的密碼,以免泄露和丟失
2019年MBA考試《寫作》考試共2題,分為論證有效性分析和論說文。小編為您整理精選模擬習題10道,附答案解析,供您考前自測提升!
1、根據下述材料,寫一篇700字左右的論說文,題目自擬。
一個真正的學者,其崇高使命是追求真理。學者個人的名利乃至生命與之相比都微不足道,但因為其獻身于真理就會變得無限偉大。一些著名大學的校訓中都含有追求真理的內容。然而,近年學術界的一些狀況與追求真理這一使命相去甚遠,部分學者的功利化傾向越來越嚴重,抄襲剽竊、學術造假、自我炒作、沽名釣譽等等現象時有所聞。【論說文】
答案解析:1.核心概念:學者、追求真理。
2.材料分析:真正學者應該是追求真理,然而事實與這一使命相去甚遠。
3.題目較寬泛,可參考以下審題:
(1)敬業與樂業、追求真理、誠信等。
(2)從事情本身討論,分析現象產生的原因和應對策略亦可。
參考范文:
2、根據下述材料,寫一篇700字左右的論說文,題目自擬。
眾所周知,人才是立國、富國、強國之本。如何使人才盡快的脫穎而出,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人才的出現有多重途徑,其中有“拔尖”,有“冒尖”。拔尖是通過提拔而成為尖子,冒尖是指通過奮斗、取得成就而得到社會公認。有人認為我國當今某些領域的管理人才,拔尖的多而冒尖的少?!菊撜f文】
答案解析:參考范文:
3、分析下述論證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選擇若干要點,寫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對該論證的有效性進行分析和評論。(論證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點是:概念特別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準確并前后一致,有無各種明顯的邏輯錯誤,論證的論據是否成立并支持結論,結論成立的條件是否充分等等。)
一個國家的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是該國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軟實力是評判一個國家國際地位的要素之一,所以如何增強軟實力就成了各國政府高度關注的大問題。
其實,這一問題不難解決。既然一個國家的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是該國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增強軟實力,只需搞好本部的文化建設并向世人展示就好了。
文化有兩個特性,一個是普同性,一個是特異性,所謂普同性,是指不同背景的文化具有相似的倫理道德和價值取向,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都肯定善行,否定惡行。所謂特異性是指不同背景的文化具有不同的思想意識和行為方式。如西方文化崇尚個人價值,而東方文化固守道德意識,正因為文化具有普同性,所以一國文化就一定會被他國所接受,正因為文化具有特異性,所以一國文化就一定會被他國所關注。無論是接受還是關注,都體現了該國文化影響力的擴大,也即表明了該國軟實力的增強。
文化作品當今也是有文化的本質屬性。一篇小說,一出歌劇,一部電影等等。雖然一般以故事情節、人物形象、語言特色等藝術要素取勝,但在這些作品中,也往往鎖定了一種生活方式,弘揚了一種道德觀念,這種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不管是同一還是特異的,都會被他國所接受和關注。都能產生文化影響的。由此可知,只要創作更多的體現本國文化特色的文藝作品,那么文化影響的擴大就是無疑的,而且國家的軟實力也必將同步增強?!菊撟C有效性分析】
答案解析:論證1.一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是該國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要增強軟實力,只需搞好本國的文化建設并向世人展示就可以了。
分析:“國家軟實力”并不簡單等于本國文化的影響力,因為一國的軟實力除了文化的影響力,還包括了該國的人才、教育、政治體制等許多方面。
論證2.文化有普同性,所以一國文化定會被他國接受。
分析:未必,因為有時“同性相斥”,比如一個自私的人是難以接受另一個同樣自私的人的。
論證3.文化有特異性,所以一國文化定會被他國關注。
分析: “關注”不等于接受并受其影響。比如我散步時,偶爾也會“關注”一下穿著前衛的小伙,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就受其影響而穿得跟他們一樣。
論證4.無論是接受還是關注,都體現了該國文化影響力的擴大,和該國軟實力的增強。
分析:展示或被關注≠有影響力。真正的“影響力”是改變別人跟著你走。
論證5.任何一部文藝作品都宣揚了一種價值觀,不管它是普同的還是特異的,都會被他國所接受或關注,因此都能產生文化影響力。
分析:未必,如果某國的文藝作品都很劣質,這樣的作品再多,恐怕也難以在別的國家廣泛出版、傳播,因此也就更談不上本國影響力和軟實力的增強了。
參考范文:
4、分析下述論證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選擇若干要點,寫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對該論證的有效性進行分析和評論。(論證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點是:概念特別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準確并前后一致,有無各種明顯的邏輯錯誤,論證的論據是否成立并支持結論,結論成立的條件是否充分等等。
以下文字出自于《讓你受益終生的管理寓言》一書的“序言”。
近幾年,管理者通過寓言和故事來對員工進行管理和培訓漸漸成為企業界的一種時尚,在去年《財商》雜志采訪的CEO中,竟有10多位CEO都喜歡借寓言和故事來說管理。
闡述管理思想、實踐管理理論是一件無比復雜的事情,有時會讓管理者摸不著頭腦,甚至感到頭疼和絕望。管理理論與實際管理情境的脫節無形之中增加了管理的難度,管理者與下屬之間觀念的不同可能導致管理溝通的無效。這個時候,通過生動具體的寓言故事來和下屬進行溝通往往是最有效的方式。不是把空洞晦澀的大道理直接灌輸給下屬,而是用講寓言故事的方式來啟發下屬,讓下屬自己透過寓言故事的表象去領悟那隱藏在寓言背后的寓意和道理。由于“寓意”和“道理”是下屬自己悟出來的而非上司強行灌輸的,所以,也就比管理者直接灌輸的思想更容易被下屬接受,也因此更容易被下屬執行。
本書收集整理了古今中外最著名的一百多則寓言,它們是管理寓言中的精華之精華,文字簡單卻道理深刻,內容涉及人事管理、組織成長、企業發展與決策等,并且在每個寓言故事的后面,我們對寓言故事背后蘊含的豐富寓意和深刻道理都做了簡明扼要的揭示和闡述。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本書是管理者隨身必備的管理秘籍,如果您能給您的下屬每人都贈發一本,并督促他們仔細閱讀和體會,相信您和下屬之間的溝通會越來越順暢?!菊撟C有效性分析】
答案解析:
參考范文:
管理寓言真的如此神奇?
上文有關管理寓言的論證,可謂漏洞百出。
首先,文中的這10多位CEO本身是成功的管理者和管理溝通的高手嗎?他們的經驗有多少代表性?而且他們喜歡的是借寓言和故事來說管理,但上文后來卻只是說到了寓言故事,也許真實的歷史故事和企業案例才是他們對員工進行管理和培訓的主要方法呢。
其次,寓言和實際管理情境的脫節也許比管理理論更加嚴重,管理者和下屬觀念的不同,同樣可能也會導致下屬對管理者所講寓言的誤解,因此寓言未必真能達到管理溝通的真正目的,從而成為和下屬最有效的溝通方式。
再次,管理溝通除了講空洞晦澀的大道理和打啞謎一樣的寓言故事之外,還有其他的溝通方式,比如結合下屬的切身利益做促膝談心、講具體實在的下屬能聽懂的小道理,說不準更能直接有效地達到溝通的目的。
另外,下屬自己悟出來的“寓意”和“道理”,也許是不切實際的,因此也很難得到真正的落實和執行;甚至很可能是錯誤的,有害于企業根本利益的。反之,管理者不講寓言故事,而是直接把道理講清楚,下屬理解了,也許更能執行,對企業也更有利。
最后,上文前面說寓言故事背后的寓意和道理要讓員工自己去悟,后面又說本書在每個寓言故事后對它背后蘊含的寓意和道理都做了揭示和闡述。要不要讓員工自己去悟?要不要明確地把道理講清楚?在這些問題上,題干作者顯然犯了自相矛盾的邏輯錯誤。
由于上文存在諸多的邏輯問題,因此,這本管理寓言的書未必就是管理溝通的秘籍。
5、分析下列論證中存在的缺陷與漏洞,選擇若干要點,對該論證的有效性進行分析和評述。
以下資料摘自某雜志的一篇社論:“從歷史上看,我們國家的大多數工程師都接受過高等教育。然而,最近幾年到達上大學年齡的人開始減少,而且高中的入學人數也在減少,這種趨勢在今后的十年里都將會一直延續。因此,我們國家將面臨接受過訓練的工程師短缺的情況。如果想保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實力,我們必須增加教育投資,而且要盡快?!薄菊撟C有效性分析】
答案解析:論證結構分析
[1657201703161-image/002.jpg]
論證關系分析
論證一:到達上大學年齡的人減少→受高等教育人數減少→受訓工程師短缺
①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工程師并不等同于接受過訓練的工程師,不能將二者混淆。最近幾年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減少,受訓的工程師不一定減少。因為工程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接受訓練,而非一定通過接受高等教育。
②導致受訓工程師短缺的原因可能來自多個方面,例如專業進入門檻增高、學費增高、就業前景不好、行業需求量少等,并不一定與“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減少”有關。
③即使近年受高等教育人數減少,未必造成受訓工程師短缺。如果到達上大學年齡的人中有相對于之前更高的比例進入大學,同時入學的學生多數選擇了工程專業,那么進入大學的人數反而會增加,攻讀工程師相關專業的人數也可能會隨之增加。
論證二:高中的入學人數在減少→受高等教育人數減少→受訓工程師短缺
①造成接受過訓練的工程師減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工程師專業的畢業難易度、工程師專業就業的難易程度、就業后的薪資水平。可能高中的入學人數變化未必影響受訓工程師是否短缺。
②高中入學人數減少,但是如果高中階段輟學的人也減少,大學入學人數可能會增加,或者高中入學人數減少是因為有更多的人選擇了其他的教育途徑進行專業培訓,而這部分人中有相當部分學習的是工程專業,那么工程師的人數反而會增加。
論證三:增加教育投資→解決受訓工程師短缺→保持國際市場競爭力
①增加教育投資,但具體投資方向并未說明,如果更多增加的是基礎階段教育投資,對于解決受訓工程師短缺的問題并沒有太多幫助。
②保持國際市場競爭力,依賴于大學提供的工程師數量,該假設顯然過于簡單。其他領域的人才,例如:國際企業管理、市場營銷、金融等一樣起著重要的作用。僅僅依賴解決受訓工程師短缺的問題,顯然不足以保持國際市場競爭力。
③僅靠增加教育投資,而忽略加大對科研投資、提高國際政治地位、增強經濟實力的戰略安排,即便受訓工程師短缺的問題得以解決,國際市場競爭力未必能得以保持和增強。
6、分析下列論證中存在的缺陷與漏洞,選擇若干要點,對該論證的有效性進行分析和評述。
中國有句老話:請神容易,送神難。如果“空降兵”引進錯了,將使企業進入一個十分尷尬的境地。假如一個職業經理人進入公司一段時間后,我們發現這個人讓我們很失望,最好的選擇就是將其辭退。
“空降兵”所能達到的目標總是和我們對他的期望具有一定差距,我們最好將他的差距和不足明確地說出來,這樣最好的方法就是全面量化。有的時候,我們做事情喜歡感情用事,因為一時就開口將人家辭掉,事后可能會后悔??蓪嶋H上,我們沒有量化的具體數字說明這個人到底距離我們的期望有多遠。因此,在我們考慮辭退一個人的時候,要能夠明確地告訴他,在哪些方面,他沒有達到我們的期望,比如有多少銷售額沒有完成,多少毛利潤沒有實現。因此,我們對人才的考核要盡量地量化,在最后攤牌的時候,這些量化的數字就是依據,能夠為我們辭退一個人提供合理、確鑿的證據。
如果“空降兵”不適應我們的文化、游戲規則或是權力構架,我們唯一的選擇就是讓他們及時調整自己,我們也必須給他們再次出發的時間和機會。但是企業應該明確告訴他們企業需要用多少時間讓他們適應公司。這必須是一個量化的計劃。然后對他們做充分的授權,而不要限制他們的意志。授權者則無須考慮責任和風險,所有的一切都應該由“空降兵”來承擔。
如果以上的嘗試都失敗了,企業還可以考慮給職業經理人換崗。難得請一位能人進來,不要隨便就把他否定了。也許是企業將其擺錯地方了呢?當然,我們對他們最初的承諾,比如薪酬是不需要調整的。同時,我們需要考慮他們的職權范圍。縮小他們的職權,他們必然會更好、更準確地發揮自己的才能?!菊撟C有效性分析】
答案解析:論證結構分析
[1657201703161-image/014.jpg]
論證關系分析
論證一:職業經理人進入公司后讓公司失望→最好的選擇是將其辭退
“空降兵”與“職業經理人”不是一個概念?!斑M入公司一段時間”,具體多久沒有說明,如果時間較短,可能還沒有給經理人一個展現的機會,將其辭退略顯草率。
論證二:“空降兵”與我們期望有差距→最好實行全面量化考核
“空降兵”與我們的期望有差距,我們不一定能將其差距和不足進行全面量化。有些指標并不能完全量化,如個人品質、工作熱情等,只能定性衡量。所以企業經營也必須將“定量考核”與“定性考核”有效結合。
論證三:“空降兵”不適應→唯一的選擇就是讓他們及時調整自己
“空降兵”不適應我們的文化、游戲規則或是權利構架,有他們的原因,也應該有企業自身的原因,所以應該共同調整。而非唯一的選擇就是讓他們及時調整自己。
論證四:授權者無須考慮責任和風險→所有的一切都應該由“空降兵”來承擔
①責任和風險若是與“空降兵”有關,自然由他們來承擔。若存在其他原因,如不可抗拒的環境因素或者與企業其他部門有關,那么就不應該由他們來承擔。
②授權必須要有相應的責任限制,否則違背授權的基本原則。當然實施者,也就是給予授權的人也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不能所有一切都由“空降兵”來承擔。
論證五:難得請一位能人進來→不要隨便否定
①不能將人才的去留基于其尋找的難易程度來評價。能人固然是企業發展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能人是否能在企業中發揮所長、推動企業發展還受各方面因素的共同影響,是否對其否定也要視情況而定。
②對人才的評價與去留受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例如人才本身,如果人才本身能發揮最大主觀能動性為企業帶來預期效果,推動企業發展,企業就不會對其進行否定。
③不能將人才的去留基于其尋找的難易程度來評價,倘若引進的人才不適合企業環境,不能給企業帶來預期的發展甚至阻礙其發展,那么必須將其否定。
論證六:縮小“空降兵”職權→會更好、更準確地發揮其才能
①讓“空降兵”更好、更準確地發揮自己才能的因素有許多,例如公司給予其充分授權,公司通過加薪或其他方式激勵他們,使其提高工作積極性,因而也樂意并且能夠更好、更準確地發揮自身的才能。
②個人的薪酬和待遇也必須和個人的工作內容相關??s小了“空降兵”的職權可能會將“空降兵”逼出公司。“縮小職權范圍”與“更準確發揮自身才能”并沒有必然聯系。
7、分析下述論證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選擇若干要點,寫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對該論證的有效性進行分析和評論。(論證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點是:概念特別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準確并前后一致,有無各種明顯的邏輯錯誤,論證的論據是否成立并支持結論,結論成立的條件是否充分等。)
以下內容選自一家商業集團的項目報告書。
當公司為新的百貨商場選擇位置的時候,應該留意S市。即使是在近期的經濟衰退之中,S市的失業率仍然低于地區的平均水平。S市是該區的工業中心,而且從歷史來看,它所提供的工作崗位已經超過了它在該區所應該承擔的份額。因此我們在S市投資百貨商場,將會有足夠的購買力來支持我們的發展。
另外,該市一直通過提供一系列的優惠政策來吸引高科技企業,從而擴大城市的經濟基礎,這些對我們的百貨商場而言都是利好的信息。
調查顯示“平均39%的中年消費者把他們的日常開支花在大百貨商場的商品和服務上,而對于年輕的消費者只有25%的人會這樣做?!痹谖磥淼氖曛?,S市的中年人數量會急劇增加,并且該市的零售業會有快速的增長。我們的百貨商場擁有更多能夠吸引中年消費者的商品。因此,我們的商場一定會在S市有較大發展?!菊撟C有效性分析】
答案解析:論證結構分析
[1657201703161-image/026.jpg]
論證關系分析
論證一:S市的失業率仍然低于地區的平均水平→我們在S市投資百貨商場,將會有足夠的購買力來支持我們的發展
①在近期的經濟衰退中,全國的失業率水平如何?該地區的失業率水平在全國排在什么樣的位置?如果該地區的失業率水平排全國前列,那么,雖然S市的失業率水平低于該地區的平均水平,也不能得出S市失業率水平低的結論,更別提有足夠的購買力了。
②即使S市失業率低也未必能說明S市有足夠的購買力。想要判斷S市民眾的購買力,除了要知道S市的失業率以外,還需要知道該市的工資水平、人們的消費習慣等情況,僅僅只是失業率低未必有說服力。
論證二:S市提供的工作崗位已經超過了其在該區所應該承擔的份額→我們在S市投資百貨商場,將會有足夠的購買力來支持我們的發展
①即使S市工作崗位多,也未必能說明S市有足夠的購買力。想要判斷S市民眾的購買力,除了要知道S市的崗位數量以外,還需要知道該市的工資水平、人們的消費習慣等情況,僅僅只是工作崗位多未必有說服力。
②即使S市提供的工作崗位已經超過了該區所應該承擔的份額,但如果S市薪資平均水平普遍偏低,而商場走高端進口商品路線,那么可能不會有足夠的購買力來支持商場的發展。
論證三:提供優惠政策來吸引高科技企業→這些對我們的百貨商場而言都是利好的信息
①百貨商場是高科技企業嗎?論證者并未分清兩者間的區別。該市的一系列政策都是針對高科技企業的,而對百貨商場方面的政策卻不得而知。
②該市的一系列政策都是針對高科技企業的,如果該市為了吸引高科技企業,把所有優惠政策都向高科技企業傾斜,而對零售業進行嚴格控制,那么,這對“我們的百貨商場”而言,就不會是“利好消息”了。
論證四:在未來十年,S市中年人數量會增加→我們的商場一定會在S市有較大發展
且不說材料中的調查是否可靠,即使可靠,我們也無法以現在的消費傾向說明未來十年的消費者的消費情況。很可能在未來的十年中,中年消費者已轉變觀念,大幅減少其在百貨方面的消費。論證者有“忽略發展”之嫌。
論證五:S市的零售業會有快速的增長→我們的商場一定會在S市有較大發展
該商場可能只是該市的零售行業中的一個店。即使該市的“零售業”有快速增長也并不能代表“我們的商場”也會有較大發展,行業的形勢未必能代表每一家店的形勢。
參考范文:
8、分析下述論證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選擇若干要點,寫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對該論證的有效性進行分析和評論。(論證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點是:概念特別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準確并前后一致,有無各種明顯的邏輯錯誤,論證的論據是否成立并支持結論,結論成立的條件是否充分等。)
有一段時期,我國部分行業出現了生產過程過?,F象,一些經濟學家對此憂心忡忡,建議政府采取措施加以應對,以免造成資源浪費,影響國民經濟正常運行。這種建議看似有理,其實未必正確。
首先,我國部分行業出現生產過剩,并不是真正的生產過剩。道理很簡單,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過剩實際上只是一種假象。只要生產企業開拓市場,刺激需求,就能擴大銷售,生產過剩馬上就可以化解。退一步說,即使出現了真正的生產過剩,市場本身也會進行自動調節。
其次,經濟運行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產品的供求不可能達到絕對的平衡狀態,因而生產過剩是市場經濟的常見現象。既然如此,那么生產過剩也就是經濟運行的客觀規律。因此,如果讓政府采取措施進行干預,那就違背了經濟運行的客觀規律。
再次,生產過??偙壬a不足好。如果政府的干預使生產過剩變成了生產不足,問題就會更大。因為生產過剩未必會造成浪費,反而可以因此增加物資儲備以應對不時之需。如果生產不足,就勢必會造成供不應求的現象,讓人們重新去過缺衣少食的日子,那就會影響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總之,我們應該合理定位政府在經濟運行中的作用,政府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政府應該管好民生問題。至于生產過剩和生產不足,應該讓市場自行調節,政府不必干預?!菊撟C有效性分析】
答案解析:論證結構分析
[1657201703161-image/032.jpg]
論證關系分析
論證一:生產企業開拓市場,刺激需求→就能擴大銷售→生產過剩馬上就可以化解
①生產企業開拓市場,刺激需求只是擴大銷售的一個前提條件,除此之外還要受其他因素的影響,比如:銷售還取決于市場飽和度、社會購買力、社會消費心理等。
②擴大銷售未必能馬上化解生產過剩。若原有產能為100單位,需求為10單位,即使擴大銷售,需求增加到20單位,這種情況下,“生產過剩”仍沒有被化解。
論證二:生產過剩“不是真正的生產過剩”一即使出現了“真正的生產過?!?br/> 前面材料說生產過?!安皇钦嬲纳a過?!?,由此可以推出就不可能出現真正的生產過剩,而材料后面又說即使出現了“真正的生產過?!保黠@前后是自相矛盾。因此,該論證是有待研究的。
論證三:生產過剩是市場經濟的常見現象→生產過剩也就是經濟運行的客觀規律
常見現象是事物發展的外在表現,是表面的、多變的、復雜的,而客觀規律是事物發展的本質屬性,是內在的,不能將兩者混淆?!翱陀^規律”是隱藏在“現象”背后的事物本質。
論證四:政府采取措施進行干預→就違背了經濟運行的客觀規律
“政府干預市場”未必會“違背經濟運行的客觀規律”,反而可能會遵循并利用經濟規律。政府干預也是市場經濟調節的一種手段,它是一只“有形的手”,在一定條件下對經濟運行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因此,不一定會違背經濟運行的客觀規律。
論證五:生產過剩未必會造成浪費→增加物資儲備以應對不時之需
生產過剩是指某些商品的生產超過了社會需求,以致商品滯銷,庫存積壓增加,或者說,其產品已經超過了正常的消費需求和物資儲備,因此,該論證是值得商榷的。
論證六:生產不足→就勢必會造成供不應求的現象
①造成供不應求現象的因素有很多,除了生產不足之外,還有可能是市場競爭比較激烈,購買者爭相購買,銷售者壟斷商品等。
②雖然生產不足,但是如果有替代品出現,可能不會造成供不應求的現象。比如
面條生產不足,但是方便面等其他食品可以替代,人們可能會更多地選擇面條以外的食品代替,在這種情況下雖然生產不足,但是不會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更不會讓人們過缺衣少食的日子,影響社會和諧。
論證七:政府應該管好民生問題→至于生產過剩和生產不足,應該讓市場自行調節,政府不必干預
市場調節和政府干預不是絕對矛盾的。而且,生產過剩、生產不足也和民生問題相關。由此可以推出,政府應該管好民生問題,那么政府就應該干預生產過剩和生產不足,而不能把他們完全分開。
參考范文:
9、分析下述材料,準確審題立意。
湖畔有兩棵樹,一棵粗如熊腰,一棵細若手臂。給湖底清理淤泥時,它們被鋸掉了。人馬離去,岸上就多了兩根樹樁。
一天,一個散步的老人在看了看這兩根樹樁之后,自言自語地說,大的不敢保證,小的一定會活。
一年過去了,小樹樁上的嫩芽長成手指粗的枝條,大樹樁上的嫩芽長成一叢灌木。
三年后,這根拱過多次芽的大樹樁在最后一根枝條枯萎后,悄無聲息地死了。而那根小樹樁卻又重新長成了一棵大樹?!菊撜f文】
答案解析:分析提示
濃縮材料,一大一小的兩棵樹被砍成樹樁,一年后,小樹樁上的嫩芽長成手指粗的枝條,大樹樁上的嫩芽長成一叢灌木,三年后,大的樹死了,小的樹活下來了。我們發現核心是:兩棵不同的樹在遭遇命運的打擊后的不同結果。這個信息暗示我們審題應該是有關挫折境遇的問題。首先,“樹”在這里可以被看作是生命的象征。接下來,我們要考慮“大”和“小”這兩個關鍵概念。我們可以把“大”轉換成“年齡大”,而“小”可以轉換成“年齡小”。時間節點“一年后”反映了這兩棵樹應對挫折的不同表現,“三年后”反映了對挫折不同的應對方式得到的不同結果。這些意象無不在暗示我們,我們最好要緊緊結合生命現象來進行立意。
年齡大的時候遭遇不起挫折,而年齡小的時候由于具有很強的生命力,所以經得起挫折,完全可以獲得東山再起的機會。因此,我們將立意立為:年輕的時候不要害怕失敗和挫折。
錯誤立意1:小樹樁上的嫩芽長成手指粗的枝條,大樹樁上的嫩芽長成一叢灌木,前者活了下來,后者死了。所以有些同學立意在:我們做事情要目標專一,不要三心二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取得成功。在同樣分析的基礎上,有些同學立意在:企業經營時要集中自己的優勢資源,不要四面出擊,多元化經營是危險的。這種立意忽視了樹木成長為枝條和灌木的前提“被砍成樹樁”。
錯誤立意2:樹木被鋸掉了,成了兩根樹樁。樹樁上的嫩芽長成手指粗的枝條,大樹樁上的嫩芽長成一叢灌木,前者活了下來,后者死了。把“長成手指粗的枝條”引申為專一、優勢,得出論點:①在面對逆境和困難的時候,我們應該目標專一,只有這樣才能擺脫逆境;②在面對逆境和困難的時候,企業應該集中所有優勢資源來擺脫逆境。這種立意忽視了“大樹”“小樹”中兩棵樹的年齡時間差別。
這種兩種立意的缺陷在于,沒有全盤考慮材料而只是抓住了故事后面的信息立意,因此立意片面。
參考范文一:
10、分析下述材料,準確審題立意。
有盲子道涸溪,橋上失墜,兩手攀循,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墜深淵。過者告曰:“毋怖,第放下即實地也。”盲子不信,握循長號。久之,力憊,失手墜地,乃自哂曰:“嘻,蚤知即實地,何久自苦耶?!薄菊撜f文】
答案解析:分析提示
本文的主角是盲子,作者對他的態度是諷刺,盲子“久自苦”的原因是不信忠告“第放下即實地”,兢兢握固,死不放手。在這樣理解的基礎上就可以得出“要信任”,“學會放手、敢于放手”等立意及命題了。
如果從“過者”的角度,得出“幫人要幫到底”的立意,或者從“盲子”的角度,得出“不能一意孤行”“要善于聽從勸告”等立意,就不大合適。前者雖然可以說通,但“過者”是次要人物,著眼于他就不得主旨,沒有做到“整體把握”;后者從邏輯上講屬“推不出”,是沒有“吃透材料”。
參考范文一:
2020-05-15
2020-05-15
2020-05-15
2020-05-15
2020-05-15
微信掃碼關注公眾號
獲取更多考試熱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