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億題庫APP
聯系電話:400-660-1360
請謹慎保管和記憶你的密碼,以免泄露和丟失
請謹慎保管和記憶你的密碼,以免泄露和丟失
小伙伴們,執業中藥師大家復習得怎么樣了呢?下面是幫考網帶來的一些執業中藥師《中藥學專業知識一》部分的相關資料,一起來看看吧!
五味,即指藥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 酸、苦、咸等味。其既是藥物作用規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藥物真實滋味的具體表示。
1.所示效用及臨床應用
五味是藥物對人體不同效用的概括,效用中又包括治療作用和不良作用。各具體味對人體的效用分述如下:
(1)辛
能散、能行,有發散、行氣、活血作用。
如治表證的荊芥、薄荷,治氣滯的香附、治血瘀的川芎等,都具有辛味。
辛味藥大多能耗氣傷陰,氣虛陰虧者慎用。
(2)甘
能補、能緩、能和,有補虛、和中、緩急、調和藥性等作用。
如治虛證的黃芪、熟地、核桃仁、枸杞子,治攣急作痛、調和藥性的飴糖、甘草等,均具甘味。某些甘味藥還能解藥、食毒,如甘草、蜂蜜等。此外,甘味藥多質潤而善于滋燥。
甘味藥大多能膩膈礙胃,令人中滿,凡濕阻、食積、中滿氣滯者慎用。
(3)酸
能收、能澀,有收斂固澀作用。
如治自汗盜汗、遺精滑精的五味子,治久瀉久痢的五倍子,治久咳的烏梅,治大汗虛脫、崩漏經多的山茱萸等,均具酸味。
另外,酸能生津、安蛔,如木瓜、烏梅等。
酸味藥大多能收斂邪氣,凡邪未盡之證均當慎用。
(4)苦
能泄、能燥、能堅。其中,能泄的含義有三:一指苦能通泄,如大黃苦寒,功能瀉熱通便,治熱結便秘每用。二指苦能降泄,如苦杏仁味苦降泄肺氣,治咳喘氣逆必投;赭石味苦而善降逆,治呃逆嘔喘常選。三指苦能清泄,如黃連、梔子味苦,能清熱瀉火,治火熱內蘊或上攻諸證宜擇。能燥即指苦能燥濕,如治寒濕的蒼術、厚樸,治濕熱的黃柏、苦參等,均為苦味。能堅的含義有二:一指苦能堅陰,意即瀉火存陰,如黃柏、知母即是;二指堅厚腸胃,如投用少量苦味的黃連,有厚腸止瀉的作用等。
苦味藥大多能傷津、伐胃,津液大傷及脾胃虛弱者不宜大量用。
(5)咸
能軟、能下,有軟堅散結、瀉下通便作用,如治瘰疬、痰核的昆布、海藻,治癥瘕的鱉甲,治熱結便秘的芒硝等,均具咸味。
《素問-五臟生成篇》云:“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故食鹽類咸味藥不宜多食,高血壓動脈硬化者尤當如此。有的咸味藥如芒硝,能瀉下通腸,脾虛便溏者慎用。
2.確定依據
五味學說是中醫歸納解釋藥物效能的說理工具。五味,最初是由健康人口嘗藥物的真實滋味而得知,如黃連味苦、蜂蜜味甘、生姜味辛、烏梅味酸、芒硝味咸等。繼而人們發現藥物的滋味與藥效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和對應性,如功能發表行散的藥多辛味、能補虛緩急的藥多甘味、能斂肺澀腸的藥多酸味、能降泄燥濕的藥多苦味、能軟堅散結的藥多咸味。于是,在遇到用口嘗滋味不能解釋藥物的效用時,便依據上述規律反推其味,所推出的味與口嘗味無關系。如葛根,臨床證明其既能生津止渴,又能發表透疹,用口嘗所得甘味,只能解釋歸納其生津止渴作用,而發表透疹則難以歸納解釋,故又據發表透散多味辛的原則,再賦予其辛味。如此,葛根的藥味不只是甘,而且有辛。經過無數次推理比較,醫藥學家逐步認識到這種以藥效確定藥味的方法要比口嘗法更科學、更接近于臨床實際,故今之藥味確定,主以藥效,參以口嘗。藥味可以與滋味相同,也可以與滋味相異。藥味既是藥物的滋味,又超出藥物的滋味,是藥物作用規律的高度概括。
以上是關于《中藥學專業知識一》五味部分內容的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迷茫不知如何備考的小伙伴們。關注幫考網,可以了解更多考試相關資訊哦!
執業中藥師考后審核是針對每一位考生嗎?:執業中藥師考后審核是針對每一位考生嗎?不是,審查對象為2019年度執業藥師考試全部科目成績合格人員。注意:2018年參加過執業藥師考試且2019年考試科目成績全部合格的考生,不再進行審查。
執業中藥師考后審核的審核地點在哪里?:執業中藥師考后審核的審核地點在哪里?執業中藥師考后審核的審核地點每個地區幾乎是不一樣的。例如:江西地區的考生是按報名審核點進行復核。西藏地區的考生是按西藏自治區人事考試中心電話通知內容。內蒙古地區的考生是在各地人事考試中心。江蘇地區的考生是在江蘇省人事考試網上業務辦理平臺。云南地區的考生是在報名地相應的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
執業中藥師和執業西藥師考試難度上有什么不同嗎?:執業中藥師和執業西藥師考試難度上有什么不同嗎?相比中藥學,藥理學確實有一定難度。而藥物分析也是大多數考生認為難于藥劑學的,西藥的專業一難度確實要高于中藥的專業一。中西藥二難度分析:中藥鑒定從性狀鑒定方面去考慮確實不是很難,不過它的理化方面的知識點卻難得很。而且中藥鑒定這門課變數確實很多,想要過專業二在這門上好好花點功夫吧。中藥化學是中藥學的最大門坎,許多有著豐富工作檢驗的老藥工硬是跨不過這道坎。
2020-06-05
2020-06-05
2020-06-05
2020-06-05
2020-06-05
微信掃碼關注公眾號
獲取更多考試熱門資料